菲律賓護照

Philippines passport

菲律賓护照
  • 34
    免簽
  • 26
    落地簽
  • 4
    旅行授權
  • 134
    需要簽證
ISO代碼 PH
承認雙重國籍
地區人口 114,597,229
簽證要求:
大洲 護照國家 簽證狀態 有效天數 操作

基本概況

【國 名】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面 積】 29.97萬平方公里。

【人 口】 約1.17億(2023年)。 馬來裔約占全國人口的85%,主要民族包括他加祿族、伊洛戈族、邦板牙族、維薩亞族和比科爾族等; 少數民族及外來後裔有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國人; 還有為數不多的高山族。 有70多種語言。 國語是以他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國民80%以上信奉天主教,4.9%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獨立教和基督教新教,華人多信奉佛教,高山族多信奉原始宗教。

【首 都】 馬尼拉(Manila),人口1846萬(2020年10月)。 年均氣溫28℃。

【國家元首】 費迪南德·羅慕爾德茲·馬科斯(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2022年6月就任。

【重要節日】 天煞-地球反击战(國慶):6月12日; 巴丹日(紀念二戰陣亡戰士):4月9日; 英雄節(紀念國父黎刹殉難):12月30日; 基督教主要節日(如耶誕節等)。

【簡 况】 位於亞洲東南部。 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臺灣省遙遙相對,南和西南隔蘇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峽與印尼、馬來西亞相望,西瀕南海,東臨太平洋。 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其中呂宋島、棉蘭老島、薩馬島等11個主要島嶼占全國總面積的96%。 海岸線長約18533公里。 屬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濕度大,颱風多。 年均氣溫27℃,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

14世紀前後,菲律賓出現了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構成的一些割據王國,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紀70年代興起的蘇祿王國。 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隊到達菲律賓群島。 此後,西班牙逐步侵佔菲律賓,並統治長達300多年。 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 同年,美國依據對西班牙戰爭後簽訂的《巴黎條約》佔領菲律賓。 1942年,菲律賓被日本佔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 1946年7月4日,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 菲獨立後,自由黨和國民黨輪流執政。 1965年國民黨候選人馬可仕當選二戰後第六任總統,並三次連任。 1983年8月,反對黨領導人貝尼尼奧·阿基諾被謀殺,導致政局動盪。 1986年2月7日,菲提前舉行總統選舉,貝尼尼奧·阿基諾的夫人科拉松·阿基諾在群眾、天主教會和軍隊的支持下出任總統。 此後,拉莫斯和埃斯特拉達先後按憲制當選總統。 2001年1月,埃斯特拉達因受賄醜聞被迫下臺,副總統阿羅約繼任總統。 2004年6月,阿羅約當選總統。 2010年6月,自由黨候選人阿基諾三世就任菲第15届總統。 2016年6月,民主人民力量黨候選人杜特爾特就任菲第16任總統。 2022年5月,菲律賓舉行第17届全國大選,總統候選人馬可仕及其搭檔莎拉勝選正、副總統。 馬可仕總統於6月30日宣誓就職。

【政 治】 實行總統制。 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任期六年,不得連任。 除南部地區存在恐怖主義和分裂活動外,菲政局總體穩定。

【憲 法】 獨立後共頒佈過三部憲法。 現行憲法於1987年2月2日由全民投票通過,由科拉松·阿基諾總統於同年2月11日宣佈生效。 該憲法規定: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政體; 總統擁有行政權,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選連任; 總統無權實施戒嚴法,無權解散國會,不得任意拘捕反對派; 禁止軍人干預政治; 保障人權,取締個人獨裁統治; 進行土地改革。 2019年初,菲南部穆斯林自治法案《棉蘭老穆斯林邦薩摩洛自治區組織法》公投取得成功,南部和平進程和民族和解取得積極進展。

【議 會】 稱國會。 最高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 參議院由24名議員組成,由全國直接選舉產生,任期6年,每三年改選1/2,可連任兩届。 眾議院由300餘名議員組成,其中200名由各省、市按人口比例分配,從全國各選區選出; 25名由參選獲勝政黨委派,25名由總統任命,另有部分界別黨議員。 眾議員任期3年,可連任三届。 本届國會於2022年7月選舉產生。 現任參議長埃斯庫德羅,眾議長羅慕爾德茲。

【政 府】 本届政府於2022年6月組成,截至2024年10月,內閣成員及重要官員名單如下:文官長盧卡斯·貝薩明(Lucas Bersamin),內政部長胡安尼托·維克托·C·雷穆拉(Juanito Victor C Remulla),外交部長恩裏克·馬納羅(Enrique A. Manalo), 教育部長索尼·安加拉(Sonny Angara),農業部長弗朗西斯科·勞雷爾(Francisco Tiu Laurel Jr.),財政部長雷克托(Ralph Recto),司法部長克裏斯平·雷穆拉(Jesus Crispin C. Remulla),國防部長吉爾伯特·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公造部長曼努埃爾·博諾安(Manuel Bonoan),資訊和通訊科技部長黃延光(Ivan John Uy),交通部長海米·包蒂斯塔(Jaime Bautista),社會福利與發展部長張僑倫(Rex Gatchalian),勞工與就業部長貝恩維尼多·拉格斯馬(Bienvenido Laguesma),預算與管理部長阿梅納·潘甘達曼(Amenah Pangandaman),土地改革部長康拉德·埃斯特雷亞(Conrado  Estrella III),旅遊部長克裏斯蒂娜·弗拉斯科(Christina Frasco),貿工部長克裏斯蒂娜·洛克(Cristina Roque),國家經濟發展署署長阿森尼奧·巴利薩坎(Arsenio Balisacan),國家安全顧問愛德華多·阿尼奧(Eduardo Año),總統特別助理安東尼奧·拉格達米奧(Antonio Lagdameo Jr.),總統首席法律顧問胡安·恩裏萊(Juan Enrile)。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呂宋、維薩亞和棉蘭老三大部分。 全國設有首都地區、科迪勒拉行政區、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等18個地區,下設81個省和117個市。

【司法機构】 司法權屬最高法院和各級法院。 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14名陪審法官組成,均由總統任命,擁有最高司法權; 下設上訴法院、地方法院和市鎮法院。 現任首席大法官亞曆山大·詹斯蒙多(AlexanderG. Gesmundo)。 檢察工作由司法部檢察長辦公室負責,總檢察長梅納多·格瓦拉(Menardo Guevarra)。

【政黨和團體】 有大小政黨100餘個,大多數為地方性小黨。 主要政黨和團體有:

(1)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黨(LAKAS-CMD):系前總統拉莫斯於1991年底創立,由人民力量黨、全國基督教民主聯盟、菲律賓穆斯林民主聯盟、團結黨等綜合而成。 主張實行兩黨制,通過修憲擴大地方政府權力,改革選舉制度,將總統任期六年一届修改為四年一届,可連任兩届; 主張通過談判實現民族和解,促進社會穩定。 經濟上重視農業發展,增加就業,扶助貧困,加快私有化行程; 宣導經濟外交,奉行開放政策。 1992年該黨在大選中獲勝,成為執政黨。 1998年大選中敗於菲律賓群眾奮鬥黨聯盟。 2001年阿羅約就任總統後,該黨成為執政聯盟覈心。 該黨現任主席是拉蒙·雷維拉(Ramon“Bong”Revilla),總裁是馬丁·羅穆爾德茲,前總統阿羅約任名譽主席。

(2)菲律賓民主黨(PDP):成立於1982年,原名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由前參議長阿奎裏諾·皮門特爾二世創建,成員主要來自菲南部達沃市、卡加延省等地區。 2016年,該黨候選人杜特爾特贏得總統選舉。 2024年4月,該黨改名為菲律賓民主黨。

(3)自由黨(Liberal Party):由菲第5任總統曼努埃爾·羅哈斯於1946年創立,早期成員主要是從菲國家主義黨內分裂出來的自由派人士。 2001年阿羅約政府上臺後,該黨加入執政聯盟,後又脫離執政聯盟,並推選阿基諾三世參加2010年總統大選。 阿最終以42%的得票率當選菲律賓第15任總統。 2016年,該黨候選人萊妮·羅布雷多當選菲律賓第16任副總統。 現任黨主席是潘基裏南,總裁是拉格曼。

(4)菲律賓聯邦黨(PFP,Partido Federalng Pilipinas):成立於2018年,主要成員來自支持杜特爾特參加2016年總統競選的組織。 2022年大選中,該黨宣佈支持馬可仕和莎拉組合。

其他政黨有民主行動黨(Aksyon Demokratiko)、地方發展優先黨(Promdi-Probinsiya Muna Development lnitiative)、改革黨(Reporma)、民主戰鬥黨(LDP-Lanbanng Demokratikong Pilipino)、民族黨(Nationalista Party)等。

【經 濟】 出口導向型經濟,對外部市場依賴較大。 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突出,農業和製造業也占相當比重。 20世紀60年代後期採取開放政策,積極吸引外資,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80年代後,受西方經濟衰退和自身政局動盪影響,經濟發展明顯放緩。 90年代初,拉莫斯政府採取一系列振興經濟措施,經濟開始全面復蘇,並保持較高增長速度。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對菲衝擊不大,但其經濟增速再度放緩。 馬可仕執政後,將疫後復蘇和經濟發展作為首要任務,重點聚焦農業、能源等領域發展,2023年主要經濟資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約4371.5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3725.6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5.5%

貨幣名稱:比索(Peso)

匯率:1美元≈58比索

通貨膨脹率:5.8%

【資 源】 礦藏主要有銅、金、銀、鐵、鉻、鎳等20餘種。 銅蘊藏量約48億噸、鎳10.9億噸、金1.36億噸。 地熱資源預計有20.9億桶原油標準能源。 巴拉望島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儲量約3.5億桶。

【工 業】 製造業以食品加工、化工產品、無線電通信設備等行業為主,占總產出的65%以上。

【農林漁業】 主要農業產品:椰子油、香蕉、魚和蝦、糖及糖製品、椰絲、鳳梨和鳳梨汁、未加工烟草、天然橡膠、椰子粉粕和海藻等。

森林面積1579萬公頃,覆蓋率達53%。 有烏木、檀木等名貴木材。

水產資源豐富,魚類品種達2400多種,金槍魚資源居世界前列。 已開發的海水、淡水漁場面積2080平方公里。

【服務業】 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 菲律賓是全球主要勞務輸出國之一。 據統計,在海外工作的菲勞工約230多萬人,其中約24%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16%在阿聯酋工作。

【旅遊業】 外匯收入重要來源之一。 主要遊客來源國:美國、中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 主要旅遊點有:百勝灘、碧瑤市、馬榮火山、伊富高省原始梯田等。

【交通運輸】 以公路和海運為主。 鐵路不發達,集中在呂宋島。 航空運輸主要由菲律賓航空公司等航運企業經營,全國各主要島嶼間都有班機。

鐵路:總長1200公里。

公路:總長約21.6萬公里。 客運量占全國運輸總量的90%,貨運量占全國運輸貨運量的65%。

水運:總長3219公里。 全國共有大小港口數百個,商船千餘艘。 主要港口為馬尼拉、宿務、怡朗、三寶顏等。

空運:各類機場近300個。 國內航線遍及40多個都市,與30多個國家簽訂了國際航運協定。 主要機場有首都馬尼拉的尼諾伊·阿基諾國際機場、宿務市的馬克丹國際機場和達沃機場等。

(資料來源:菲國家鐵路、陸地運輸辦公室、海洋工業局、菲律賓航空公司)

【財政金融】 2021年,菲律賓財政收入587億美元,財政支出881億美元,財政赤字297億美元,占GDP的7.6%。 截至2023年底,外匯儲備為1025億美元。 截至2023年9月,外債總額為1188億美元。

(資料來源:財政部、菲律賓中央銀行)

主要銀行有:首都銀行,資產額155億美元; 菲島銀行,資產額138億美元。

【貿 易】 與150個國家有貿易關係。 據菲貿工部統計,2023年菲律賓對外貿易額為1998.3億美元,其中出口736.2億美元,進口1262.1億美元。 近年來,菲政府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促進出口商品多樣化和外貿市場多元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非傳統出口商品如成服、電子產品、工藝品、傢俱、化肥等的出口額,已趕超礦產、原材料等傳統商品出口額。

【軍 事】 1901年建立保安隊。 1936年以保安隊為基礎建立陸軍。 1946年以陸軍為基礎建立國防軍,分海、陸、空和警衛軍四個軍種。 1950年4月19日正式改稱菲律賓武裝部隊,並將3月22日(1897年菲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成立革命政府的日期)定為建軍節。 總統是最高統帥。 武裝部隊司令部為三軍最高指揮機构,總參謀長是最高軍事指揮官。 國防部是三軍行政管理機构。 現任國防部長吉爾伯特·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羅密歐·布勞納(Romeo Brawner)。 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三年以上。

菲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預備役和准軍事部隊組成,其中正規軍總兵力12.7萬人。 陸軍8.6萬人,共轄10個步兵師、1個輕型裝甲旅、5個工兵旅等。 海軍2.3萬人,共轄艦隊一陸戰隊待機部隊、北呂宋、南呂宋、西部、中部、東棉蘭老、西棉蘭老7個海軍部隊。 空軍1.8萬人,共轄3個空軍師、8個作戰/支援聯隊等。

國家員警部隊於1991年1月正式組建,隸屬於內務與地方政府部。 總兵力9.55萬人,是僅次於菲武裝部隊的准軍事力量,在各地區、省、縣、市、鎮均設有國警指揮部和警察局。 現任國警總監羅梅爾·弗朗西斯科·馬比爾(Rommel Francisco Marbil)。

【教 育】 憲法規定,中小學實行義務教育。 政府重視教育,鼓勵私人辦學,為私立學校提供長期低息貸款,並免征財產稅。 初、中等教育以政府辦學為主。 全國共有小學50483所,小學生入學率達91.05%; 中學14217所,中學入學率68.15%; 高等教育機构1599所,主要由私人控制,在校生約244萬人。 著名高等院校有菲律賓大學、德拉薩大學、雅典耀大學、東方大學、遠東大學、聖托瑪斯大學等。

【新聞出版】 主要英文日報:《馬尼拉公報》、《菲律賓星報》、《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每日論壇報》、《馬尼拉時報》、《馬尼拉標准報》《商業世界報》《商業鏡報》《馬拉亞商業觀察報》。 菲文日報:《前進報》。 華文日報:《世界日報》、《菲律賓商報》、《菲華時報》、《聯合日報》和《菲律賓華報》。

新聞部長辦公室:負責製定國家媒體政策,發佈政府資訊,運營國有媒體,與菲私營媒體界保持溝通和引導,並對駐菲外國媒體和通訊機构進行注册和管理。 其下屬主要新聞組織如下:

菲律賓通訊社:官方通訊社,成立於1973年3月1日。 與中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巴基斯坦、日本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通訊社建有新聞交換關係,與美聯社、路透社均有工作聯系。

國家廣播電臺:為菲歷史最為悠久的電臺之一,覆蓋全國主要城市。

新聞組織有全國新聞記者俱樂部、新聞攝影家協會、出版者協會等。 全國有257家出版機構。

全國有629家廣播電臺,其中商業電臺488家,非商業電臺51家,32家政府所有,10家宗教臺,7家教育臺。 137家電視臺,其中廣播局和人民電視臺屬官方性質,其餘均為私人所有。 菲廣播電臺、電視臺使用的語言主要是英語、菲律賓語和華語。

【對外關係】 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迄已同126個國家建交。 對外政策目標是:確保國家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 推動社會發展,保持菲律賓在全球的競爭力; 保障菲海外公民權益; 提升菲律賓國際形象; 與各國發展互利關係。

菲律賓將發展同東盟其他國家的關係列為對外政策的重點方向,以東盟為依託發揮自身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作用。 菲積極參與和推動東盟內部各項合作及經濟一體化行程,2017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 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擔任中國—東盟關係協調國。

菲律賓曾是美國殖民地,兩國長期保持盟國關係。 1947年兩國簽署《軍事基地協定》,1951年簽署《共同防禦條約》。 1991年菲參議院廢除了《軍事基地協定》,結束了美在菲長達93年的駐軍。 1998年,兩國簽署《訪問部隊協定》。 該協定使得美軍重返菲律賓。 2014年,兩國簽署《加强防務合作協議》(EDCA)。 兩國每年舉行例行“肩並肩”聯合軍演。 雙方高層往來密切。 2022年5月,拜登同馬可仕通電話祝賀其當選。 2022年11月,美副總統哈裡斯訪菲。 2023年2月,美國防部長奧斯丁訪菲,雙方宣佈在《加强防務合作協議》框架下,菲向美新增開放4個軍事基地。 4月,雙方宣佈4個基地具體地點。 5月,馬可仕訪問美國,同拜登會晤,會見美副總統、國務卿、防長等。 2024年3月,美商務部長雷蒙多、國務卿布林肯先後訪菲。 4月,馬可仕赴美參加首次美日菲三邊首腦峰會。 美是菲第二大官方援助國和第二大貿易夥伴。 美也是菲最大的勞務輸出國,在美菲籍勞工和僑民達300萬。

日本是菲最大援助國和傳統合作夥伴。 2023年3月,菲律賓總統馬可仕訪問日本。 11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