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護照

Libya passport

利比亞护照
  • 13
    免簽
  • 25
    落地簽
  • 3
    旅行授權
  • 157
    需要簽證
ISO代碼 LY
承認雙重國籍
地區人口 7,137,931
簽證要求:
大洲 護照國家 簽證狀態 有效天數 操作

基本概況

【國名】利比亞國(State of Libya)。

【面積】176萬平方公里。

【人口】720萬(2023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爾人。 阿拉伯語為國語。 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222萬(2023年)。

【重要節日】國慶日(天煞-地球反击战):12月24日。

【簡況】位於非洲北部,與埃及、蘇丹、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尼日、查德接壤。 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長1900餘公里。 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內陸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

西元前3世紀,利比亞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國統治的鬥爭中曾建立統一的努米底亞王國。 7世紀,阿拉伯人打敗拜占庭人,征服當地柏柏爾人,帶來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 16世紀,奧斯曼帝國攻佔的黎波里塔尼亞(現利比亞西部地區)和昔蘭尼加(現利比亞東部地區),控制了沿海地區。 1912年,利比亞在意土戰爭後成為義大利殖民地。 1943年初,法、英分別佔領利比亞南、北部。 二戰後,由聯合國對利比亞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宣告獨立,成立聯邦制的利比亞聯合王國,後改名為利比亞王國。 1969年9月1日,以卡紮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伊德裏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1977年3月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群眾國。 1986年4月改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群眾國。 2011年,卡紮菲政權被推翻。 2013年5月,國名定為利比亞國(State of Libya)。

【政治】2011年2月利比亞局勢持續動盪,群眾示威遊行遭到當局鎮壓後,迅速演變為內戰。 反對派在東部都市班加西成立“國家過渡委員會”,與卡紮菲政權分庭抗禮。 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第1970、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實施制裁,並授權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 北約隨後對利比亞發動軍事行動。 8月20日,“國家過渡委員會”武裝攻佔的黎波里。 10月20日,卡紮菲被俘身亡。 11月22日,利比亞過渡政府成立,並於2012年7月順利組織舉行國民大會(制憲議會)選舉,穆罕默德·尤素福·馬格裏夫(Mohammed Yousuf Magarief)任國民大會首任議長(臨時國家元首)。 “過渡委”向國民大會和平移交權力。 10月,國民大會選舉阿裏·紮伊丹(Ali Zidan)為臨時政府總理,11月新政府宣誓就職。 2013年5月,國民大會通過《政治隔離法》,禁止曾在卡紮菲政權時期擔任高官者在新政權中擔任要職,馬格裏夫宣佈辭職。 6月,國民大會選舉努裏·阿布薩赫明(Nouri Abusahmin)為新議長。 2014年3月,紮伊丹總理被國民大會解職,臨時政府國防部長阿蔔杜拉·薩尼(Abdullah Thinni)任代總理。 6月,利比亞舉行國民代表大會(新一届制憲議會)選舉,7月公佈最終選舉結果,8月國民代表大會在利比亞東部都市圖卜魯格舉行首次會議。 2014年5月後,利比亞各派政治、軍事鬥爭日趨激烈,局勢急劇惡化。 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逐步加大斡旋力度,主持召開數次利比亞問題國際會議。 2015年12月,利比亞各派在摩洛哥簽署《利比亞政治協議》,設立總理委員會,並由其組建民族團結政府。 2016年初,總理委員會兩次向國民代表大會提交民族團結政府名單草案,但均遭否决。 民族團結政府始終未得到國民代表大會承認。 2017年,加桑·薩拉邁出任聯合國秘書長利比亞問題特別代表,提出解决利比亞問題的路線圖。 2018年5月,法國倡議召開利比亞問題國際會議,會後利比亞各派發表《巴黎宣言》,就年內舉行大選達成初步共識。 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再次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 經聯合國調解,衝突各派於9月26日達成停火協議。 2018年11月中旬,義大利政府倡議召開的利比亞問題國際會議在西西里島首府巴勒莫舉行,薩拉邁特別代表提出推進利比亞政治過渡“三步走”方案,即2019年上半年先後舉行利比亞全國對話會、制憲公投、總統和議會選舉。 2019年4月,利比亞東部國民軍以反恐為名進攻民族團結政府控制的首都的黎波里,雙方持續在首都周邊激烈交戰。 11月,利民族團結政府總理薩拉吉訪問土耳其,同土總統埃爾多安簽署兩國安全合作、海上劃界兩個合作檔案。 2020年1月5日,土耳其宣佈應利民族團結政府要求向利部署軍隊,引發地區國家和歐洲多國強烈反對。 1月6日,利東部國民軍宣佈攻佔沿海城市蘇爾特,並繼續向西推進,在首都的黎波里郊區同民族團結政府對峙交火。 1月19日,利比亞問題柏林峰會召開並發表公報,呼籲在利實現持久停火,重啓政治行程,嚴格執行對利武器禁運,反對外部勢力對利干涉。 2月12日,安理會通過2510號決議,核可柏林峰會公報。 4月27日,國民軍司令哈夫塔爾宣佈2015年底簽署的《利比亞政治協議》失效,國民軍將根據利人民授權接管國家政權,美國、俄羅斯、法國、土耳其、歐盟等均對此表示反對。 此後,民族團結政府在土耳其支持下逐步收復西部戰畧要地,重新控制首都的黎波里周邊並繼續向東追擊,拒絕同國民軍和談。 國民軍向東撤退,與民族團結政府在利中部蘇爾特-朱夫拉一線對峙。 國際社會積極斡旋,推動利各派重啓談判。 聯合國推動利衝突雙方舉行“5+5”聯合軍事委員會談判。 10月23日,聯合國促成利衝突雙方簽署停火協議。 11月,聯合國主導的利政治對話論壇在突尼斯召開首次會議,推動利各派就政治安排達成共識,並宣佈將於2021年12月24日舉行大選。 2021年2月5日,利政治對話論壇選舉產生新的總統委員會和過渡政府總理,利前駐希臘大使穆罕默德·尤努斯·曼菲當選總統委員會主席,利“未來運動”政黨領導人阿蔔杜勒哈米德·德拜巴當選過渡政府總理。 3月10日,利比亞新一届過渡政府民族統一政府通過國民代表大會信任投票宣告成立,接替民族團結政府執政直至2021年12月24日利全國大選日。 6月23日,德國同聯合國主持召開第二届利問題柏林會議並發表公報,強調支持利過渡政府及有關各方積極推動按期舉行大選,敦促外國武裝人員和雇傭軍儘快從利撤出。 11月12日,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聯合國共同舉辦利比亞問題巴黎峰會,呼籲支持利政治過渡行程並推動按期舉行大選。 因利國內各派衝突尖銳,大選未能如期舉行。 2022年2月,利東部國民代表大會推選前內政部長巴沙加為總理組建新過渡政府,現任民族統一政府總理德拜巴拒絕交權。 5月,巴沙加試圖進入首都的黎波里接管政府,其武裝同德拜巴麾下武裝爆發嚴重衝突,巴沙加被迫撤出首都,退踞利中部都市錫爾特履職。 8月,分別支持東、西政府的武裝再次在首都爆發武裝衝突。 2023年1月,利國民代表大會同國家最高委員會在聯合國和埃及斡旋下在開羅就舉行全國大選、製定憲法草案舉行磋商,宣佈就95%的憲法草案達成一致,並將爭議條款提交全民公投决定。 2月,聯合國秘書長利比亞問題特別代表巴蒂利提出新方案,計畫組建“選舉高級別指導委員會”,推動利於2023年內舉行大選,安理會發表主席聲明對此表示支持。 4月,利國民代表大會和國家最高委員會成立“6+6”選舉聯合委員會,就選舉法等問題進行協商,以推動落實選舉路線圖。 5月,利國民代表大會撤換東部政府總理巴沙加,任命哈馬德為新總理。 6月,利各派在摩洛哥就憲法草案進行磋商。 9月,颶風“丹尼爾”襲擊利比亞東部地區並引發洪水灾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10月,利國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總統和議會選舉法,但國家最高委員會表示反對,宣佈退出“6+6”選舉聯合委員會。 2024年3月,在阿盟主持下,利總統委員會、國民代表大會和國家最高委員會舉行三方會談。 4月,聯合國秘書長利問題特別代表巴蒂利辭職。 7月,利國民代表大會和國家最高委員會部分成員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並發表聲明,宣佈就組建統一政府達成共識。

【憲法】1969年12月曾頒佈臨時憲法。 1973年,卡紮菲發動“文化革命”,宣佈停止執行一切現行法律。 2011年8月,“國家過渡委員會”公佈《憲法宣言》,在政治過渡階段發揮臨時憲法作用。 《憲法宣言》規定,利比亞將建立多黨制民主國家,實行法治,保障全體人民平等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權。 伊斯蘭教為國教,教法是國家立法的主要依據,國家保護非穆斯林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 因利局勢持續動盪,各方衝突尖銳,制憲行程處於停滯狀態,新憲法草案尚未完成。

【議會】卡紮菲政權時期設有總人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构。 卡紮菲政權被推翻後,2012年7月,利比亞舉行國民大會選舉,共有200名代表當選,穆罕默德·尤素福·馬格裏夫任首任議長。 2013年5月,馬格裏夫議長辭職,努裏·阿布薩赫明任新議長。 2014年6月,利比亞舉行國民代表大會選舉,以接替任期屆滿的國民大會。 8月,國民代表大會在東部都市圖卜魯格召開首次會議,選舉阿吉萊·薩利赫·伊薩·卡維德爾為新議長(至今在任)。 但國民大會拒絕停止運作,於同月在的黎波里宣佈重啓運行,阿布薩赫明任議長。 2015年12月,利比亞各派在摩洛哥簽署《利比亞政治協議》。 根據該協定,國民代表大會成為利比亞最高立法機構,國民大會更名為國家最高委員會,成為利比亞最高諮詢和協商機构。 2024年8月,哈立德·邁什裏當選國家最高委員會主席。

【政府】2015年12月,利比亞各派在摩洛哥簽署《利比亞政治協議》,成立總理委員會,行使國家元首職責,由其負責組建民族團結政府,法伊茲·穆斯塔法·薩拉吉擔任總理委員會主席兼民族團結政府總理。 2021年2月,利政治對話論壇選舉阿蔔杜勒哈米德·德拜巴為過渡政府總理,3月,新一届過渡政府民族統一政府獲國民代表大會信任投票宣告成立。 2022年2月,利東部國民代表大會推選前內政部長巴沙加為總理組建新過渡政府,但民族統一政府總理德拜巴拒絕交權,利再次出現“兩個政府”並立局面。 2023年5月,利國民代表大會撤換東部政府總理巴沙加,任命哈馬德為新總理。

【行政區劃】利比亞全國劃分成22個省,3個地區。

【經濟】利比亞長期實行單一國營經濟,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曾一度富甲非洲。 1992年開始,因洛克比空難問題遭受國際制裁,經濟下滑。 1999年聯合國中止對利比亞制裁後,隨著國際油價上升,利比亞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經濟曾出現較好的發展勢頭。 2003年起,利比亞開始實行經濟改革,嘗試建立股票市場,加快部分國營企業和銀行的私有化行程。 2011年內戰爆發前,利比亞原油日產量約160萬桶。 局勢動盪使利比亞石油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內戰結束後,利比亞石油生產一度恢復至戰前水准。 2014年5月後,利比亞局勢再度動盪,石油日產量大幅波動。 2018年,利比亞石油生產趨向穩定,日產量約95萬桶。 2019年4月爆發武裝衝突後,石油生產再次波動。 2020年1月,利國民軍宣佈關閉中部、東部油田、油港,利原油日產量一度大幅下降至不足10萬桶。 2020年9月,國民軍宣佈恢復石油生產和出口。 2021年利比亞原油產量達到4.1億桶,同比增長310%。 2022年4月至7月,由於武裝派別封鎖油田設施,利主要油田油港多次關閉。 7月,民族統一政府總理德拜巴任命前央行行長卡達拉接替薩納拉擔任國家石油公司董事長,石油生產和出口逐步恢復,現時原油日產量達120萬桶。

2023年主要經濟資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441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125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9.6%。

貨幣名稱:第納爾。

匯率:1美元≈4.86第納爾。

【資源】以石油和瓦斯為主,探明儲量分別為484億桶和1.54萬億立方米。 其他有鐵(蘊藏量20-30億噸)、鉀、錳、磷酸鹽、銅、錫、硫碘、鋁礬土等。 漁業產品主要有金槍魚、沙丁魚、海綿等。

【工業】石油是利比亞的經濟支柱,絕大部分出口收入來自石油。 20世紀50年代發現石油後,利石油開採及煉油工業發展迅速。 利石油主要出口至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 其他有石化、建材、電力、採礦、紡織業、食品加工等。

【農業】農業占國民生產毛額約2.6%。 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7%。 可耕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03%,水澆地不到1%。 利比亞農業非常落後,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烟草、椰棗、蔬菜等。 畜牧業佔有重要地位。 全國有牧場約850萬公頃。 利比亞食品自給能力不足,近一半的糧食和畜牧產品依賴進口。

【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無鐵路。

公路:總長10萬公里,其中高級公路5.7萬公里,農用路4.2萬公里。

水運: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圖卜魯格、蔔雷加、德爾納、米蘇拉塔、紮維亞、拉斯拉努夫等。

空運:擁有利比亞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洲航空公司。 各類機場共137個。 主要民用機場設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蘇拉塔、塞卜哈、圖卜魯格、蘇爾特、蔔雷加等地。

【財政金融】。 2022年利比亞外匯儲備約794億美元。

【對外貿易】主要出口產品是石油(產量80%以上供出口)。 主要進口糧食、食品、機械、建材、運輸設備、電器、化工和輕工產品以及武器裝備。 主要貿易對象是義大利、土耳其、德國、埃及、中國等。

2023年進出口情況如下(組織:億美元):

出口額313

進口額112

差 額201

【人民生活】2011年2月局勢動盪前,利比亞全國有17所綜合醫院和88個醫療中心,平均每千人有病床4.8張,醫生2名。 全國有12.2萬人享受社會保險。

【教育】2011年局勢動盪前,全國各級學校教師總數為30.31萬人,在校生人數145.55萬人。 初級師範學院73所,在校學生1.14萬人。 現時,基礎教育階段在校人數約178萬人,其中高中階段在校人數約31.7萬人。 全國有20所高等院校,主要有的黎波里大學、班加西大學等。

【對外關係】堅持阿拉伯、非洲、伊斯蘭和开发中国家内容,強調獨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等原則。

【聯合國對利比亞制裁】2011年2月利比亞局勢動盪後,聯合國安理會於2月26日一致通過制裁卡紮菲政權的第1970號決議,包括對利比亞實行武器禁運、限制利比亞高官旅行、凍結相關人員海外資產、將利比亞局勢提交國際刑事法院等。 3月17日,安理會通過1973號決議,决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要求有關國家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並對利比亞實施更為嚴格的武器禁運和財產凍結制裁。 利比亞內戰結束後,聯合國安理會於9月16日通過第2009號決議,解除部分對利比亞的制裁,並决定成立聯合國利比亞支助團。 10月27日,安理會通過第2016號決議,决定在10月31日後終止第1973號決議關於保護平民和設立“禁飛區”的授權。 為防止武器流散,避免利比亞國內武器氾濫威脅周邊國家安全穩定,安理會於2011年10月31日和2012年3月12日分別通過第2017號和2040號決議。 2013年3月14日,安理會通過第2095號決議,放寬對專供人道主義或防護用非致命軍事裝備的禁運措施。 2014年8月27日,安理會通過第2174號決議,進一步加強對破壞利比亞政治過渡行程的組織和個人的制裁力度。 2015年3月5日,安理會通過第2208號決議,將禁止從利比亞境內非法出口原油措施的有效期限延長至3月底。 3月27日,安理會通過第2213、2214號決議,敦促各會員國對利比亞打擊恐怖主義提供支援,决定考慮將有關個人和團體列入制裁名單。 2016年6月,安理會通過第2292號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沿岸公海執行武器禁運,該決議已延期至2024年6月。 2020年2月11日,安理會通過2509號決議,呼籲成員國全面遵守對利武器禁運。 2023年10月,安理會通過決議,將利比亞制裁委員會專家小組授權延長至2024年11月15日。 此外,安理會還通過多項涉利決議,涉及利局勢、資產凍結等內容。 現時,聯合國尚未解除對利比亞的武器禁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