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利垂亞護照

Eritrea passport

厄利垂亞护照
  • 10
    免簽
  • 26
    落地簽
  • 3
    旅行授權
  • 159
    需要簽證
ISO代碼 ER
承認雙重國籍
地區人口 6,209,262
簽證要求:
大洲 護照國家 簽證狀態 有效天數 操作

基本概況

【國 名】 厄立特里亞國(The State of Eritrea)。

【面 積】 12.4萬平方公里(包括達赫拉克群島近1000平方公里)。

【人 口】 人口368萬(2024年,世界銀行數據),有9個民族:提格雷尼亞族(約占人口50%)、提格雷族(31.4%)、阿法爾族(5%)、薩霍族(5%)、希達賴伯族(2.5%)、比倫族(2.1%)、庫納馬族(2%)、納拉族(1.5%)和拉沙伊達族(0.5%)。 各族均有獨自語言,全國主要用提格雷尼亞語、阿拉伯語,通用英語、義大利語。 國民信仰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約各占一半,少數人信奉天主教或傳統拜物教。

【首 都】 阿斯馬拉(Asmara),人口約71萬,海拔2300~2400米; 年平均氣溫16.9℃,降雨量525.5毫米。

【國家元首】 總統伊薩亞斯·阿費沃基(Isaias Afwerki),1993年5月22日當選至今。

【重要節日】 天煞-地球反击战:5月24日(1993年); 武裝鬥爭紀念日:9月1日(1961年)。

【自然概況】 位於東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扼紅海南段。 南鄰衣索比亞,西靠蘇丹,東南與吉佈提接壤,東北隔紅海與葉門和沙烏地阿拉伯相望。 海岸線(包括達赫拉克群島等355個島嶼)長1350公里。 中央高原占國土三分之一,海拔1800~3000米; 西部低地丘陵,東部沿海平原。 境內最高峰為中部高原的安姆巴-索依拉峰(Amba Soira),海拔3013米,最低點為東部平原的科巴爾低地(Kobar),低於海平面75米,塞迪特河(Setit)為其境內唯一常流河,全長180公里,最大的季節河馬雷布河滿水期長達440公里。 高原地區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7℃,降水525毫米。 12月~2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5℃,5月~6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5℃; 4月~5月為小雨季,6月~8月為大雨季,其餘為旱季。 東部和西部低地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氣溫分別為30℃和28℃,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 紅海沿岸多沙漠,3月~10月間白天氣溫可達40℃以上。

【曆 史】 西元前8世紀,閃米特人和庫希特人遷徙此地。 西元3世紀起沿海地帶興起若干部落聯盟,先後被阿克蘇姆王國、奧斯曼帝國和埃及佔領。 1869年,義大利殖民者來此拓殖,在阿薩布港建特權區,並不斷向厄內陸推進。 1889年,意殖民者同紹阿國王簽訂《烏西阿利條約》,確認意佔有阿薩布、馬薩瓦、克倫、阿斯馬拉等地。 1890年,意將佔領區合併為統一殖民地,命名為“厄利垂亞”(拉丁語“紅海”)。 1941年,意軍戰敗,厄成為英國託管地。 1950年12月,聯合國將厄作為一個自治體同衣索比亞結成聯邦。 1952年,厄立法會議選舉產生地方政府,衣索比亞皇帝派代表駐厄。 1962年,埃塞皇帝塞拉西廢除聯邦,設厄為埃塞第14個省,引發厄利垂亞解放陣線(厄解陣)開展武裝鬥爭。 1970年,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成立,並主導獨立戰爭。 1991年5月,厄人陣同衣索比亞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聯手推翻門格斯圖政權。 5月24日,厄人陣解放厄全境,29日成立臨時政府,伊薩亞斯·阿費沃基出任臨時政府總書記兼武裝部隊總司令。 1993年4月23日~25日,厄在聯合國監督下舉行公决,99.8%的群眾選擇獨立。 埃塞過渡政府接受公决結果,承認厄獨立。 5月22日,伊薩亞斯出任總統; 24日,厄正式宣告獨立並舉行開國慶典,厄立特里亞國正式成立。

【政 治】 獨立後,厄政府注重政權建設,加緊經濟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穩定。 1998年~2000年,厄與衣索比亞發生邊界戰爭。 2000年兩國簽署和平協定。 2001年上半年,厄公佈“選舉法”和“政黨組織法”草案,擬於當年底舉行大選,逐步實行多黨制。 但隨後黨內發生嚴重政治分歧,選舉無限期延后。 2002年,厄頒佈《選舉法》,明確提出“多黨制不符合厄現狀”。 近年來,伊薩亞斯總統將鞏固政權、維護國家獨立和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加强地方黨政軍力量,嚴控境內外反對派,同時採取利民措施,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穩定。

【憲 法】 1994年成立制憲委員會,1996年7月憲法草案出臺。 1996年12月,厄成立制憲議會,1997年5月23日,制憲議會通過憲法並正式頒佈實施。 憲法規定,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构和立法機關; 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任期5年; 總統擁有任命政府高官、成立或解散有關政府部門和機构等權力; 政教分離,宗教平等; 民族語言一律平等,不確定國家官方語言; 人民享有平等、自由、選舉等基本權利。 2014年5月,伊薩亞斯總統在天煞-地球反击战慶典上宣佈將啟動新憲法起草行程。 現時,新憲法仍在起草中。

【議 會】 國民議會設150個議席,包括人陣黨中央委員會成員75名、制憲議會成員60名及厄旅外僑胞代表15名,其中22%為女議員。 議長由全體議員選舉產生,任期5年,現由伊薩亞斯總統兼任。 國民議會負責國家立法,準予預算和選舉國家元首。 1993年~2000年國民議會共召開13次大會,此後一直休會。

【政 府】 厄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伊薩亞斯兼任政府首腦。 厄首届政府成立於1993年6月7日。 此後,伊薩亞斯總統不定期對內閣進行改組,現時內閣成員共有16人:外交部長奧斯曼·薩利赫(Osman Saleh)、能源與礦產部長塞巴特·埃弗雷姆(Sebhat Efrem)(現由阿勒姆·格布裏布Alem Kibreab代理部長一職)、司法部長法齊婭·哈希姆(Fawzia Hashim,女)、旅遊部長阿絲卡露·門克裏奧斯(Askalu Menkerios,女)、水土環境部長特斯法伊·格布雷塞拉西(Tesfai Ghebreselassie)、財政與國家發展部長喬治斯·特克勒邁克爾(Giorgis Teklemichael)、農業部長阿雷費恩·貝爾赫(Arefaine Berhe)、教育部長塞梅雷·魯索姆(Semere  Russom)(由佩特羅斯·海爾馬裏亞姆 Petros Hailemariam代理部長一職)、衛生部長阿明娜·努爾·侯賽因(Amina Nur Hussein,女)、公共工程部長阿布拉哈·阿斯法哈(Abraha Asfaha)、海洋資源部長泰沃爾德·克萊蒂(Tewelde Kelati)、地方政府事務部長沃爾德邁克爾·阿布拉哈(Woldemichael Abraha)、勞動與社會福利部長魯爾·加布裏蔔(Luul Ghebreab)、交通與通信部長特斯法塞拉西·貝爾哈內(Tesfaselassie Berhane)、貿易與工業部長內斯雷丁·貝希特(Nesredin Bekit)、新聞部長耶瑪尼·格布雷麥斯克爾(Yemane Ghebremeskel)。 國防部長暫時空缺。

【行政區劃】 厄地方政府分為省、縣、鄉、村四級。 全國共有6個省(Zoba,Region),分別為:南紅海省、北紅海省、安塞巴省、加什—巴爾卡省、南方省和中央省。

【司法機构】 獨立後沿用原衣索比亞民法、刑法,略有修改。 厄法院分鄉、縣、省、高等法院四級。 高等法院的判决為終審判決,設法官18名,均由總統任命,現任最高法院院長門克裏奧斯·貝拉基(Menkerios Beraki)。 省級法官由高等法院院長提名經司法部長準予。 厄檢察機构設於司法部,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現任總檢察長阿萊姆塞吉德·海爾·塞拉西(Alemseged Haile Selasie)。

【政 黨】 厄利垂亞人民民主和正義陣線(People's Front for Democracy & Justice, PFDJ, 簡稱人陣黨)現為厄唯一合法政黨。 有黨員60萬人,主席伊薩亞斯。 該黨成立於1970年,原名“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簡稱“厄人陣”),1994年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决定改為現名,並選舉75人中央委員會為最高領導機關。

【重要人物】 伊薩亞斯·阿費沃基:總統,兼任國民議會議長,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人陣黨主席。 1946年出生於厄中部原哈馬西恩省一小商販家庭,信仰東正教。 1962年中學畢業後考入衣索比亞海爾·塞拉西大學(今阿迪斯阿貝巴大學)工程學系。 三年後輟學參加厄解陣。 因政見分歧於1969年脫離厄解陣,參與創建厄人陣。 1977年當選厄人陣副總書記,1987年任總書記。 1991年5月起任厄臨時政府總書記,1993年5月22日當選首任總統。 精通提格雷尼亞語、阿姆哈拉語、英語和阿拉伯語,懂法語和義大利語。

【經 濟】 屬最不已開發國家和重債窮國。 以農業為主,80%的人口從事農牧業。 獨立後,政府著力經濟重建,製定了以私有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發展戰畧。 提倡自力更生,建設基礎設施,爭取國外貸款和其他援助,特別是鼓勵僑匯。 政府先後出臺了土地法、投資法和貿易、金融、稅收等有關規定,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經濟貿易機制,1997年發行本國貨幣納克法。

2000年厄、埃塞邊界停火後,兩國長期“不戰不和”,厄政府恢復“戰時經濟政策”。 2005年以來,厄政府採取關閉部分私營企業、限制私營企業進口、取消外匯自由兌換以及統購統銷等措施,加强外匯管制。 據厄政府統計,1992年至1997年經濟增長率平均為7-8%,1998年至2010年經濟增長率平均為2%。 受能源和糧食價格以及貨幣貶值影響,通貨膨脹率指數介於9%至12%之間。 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8%新增到19%。 近年,厄政府積極推動發展礦業、漁業、旅遊業,新增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加強與有關國家經貿合作。 礦產資源開發有所進展,2011年3月,厄同加拿大合資開發的世界第五大金、銅、鋅、銀混成礦碧沙銅鋅礦投產,銅礦浮選廠於2013年6月按時完工,啟動銅礦開採。 厄政府採取積極措施重點發展礦業,加大農業投入,改善教育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醫療條件,厄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基本穩定,但民生仍較艱困。 2016年1月,厄啟用新版納克法紙幣,廢止舊幣,此後嚴格控制銀行取現和納克法外流,對打擊黑市取得一定效果。

厄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7億美元,實際增長率為2.6%

2023年主要經濟資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27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6%。

貨幣名稱:納克法。

匯率:1美元=15納克法。

通貨膨脹率:6%。

【資 源】 主要礦產有銅、鐵、金、鎳、錳,重晶石、長石、高嶺土、鉀堿、岩鹽、石膏、石棉、大理石。 地熱資源豐富,紅海沿岸和西部地區可能有石油和瓦斯,迄未探明儲量。 厄水資源缺乏,境內河川不多,且多為季節性河流,土地面積10.1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15.8%。

【能 源】 是全球能源消費量最小的國家之一,其中66.3%是生物能源消費(包括木材、草料和農作物殘餘); 31.6%是進口石油產品,厄每年支付1.5億美元用於進口能源; 只有2.1%是電力能源消費。 在電力能源消費中,厄工業用電占57%,居民用電占22%,商業用電占21%。 厄只有80%左右的大中城鎮地區和不到5%的農村地區(約160個村莊)實現通電。

【工 業】 主要工業有紡織、制革、農畜產品加工、金屬加工、塑膠製品加工、建材等。 全國共有大中型企業255家,其中食品、飲料類企業89家,紡織、皮革、服裝類企業34家,造紙、印刷出版類企業13家,化工、油漆、製藥類企業24家,塑膠、橡膠類企業12家,非金屬類建材企業34家,金屬加工類企業18家,傢俱類企業31家。

【農 業】 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5%。 可耕地面積550萬公頃。 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大麥、高粱、小麥、豆類; 經濟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花生、亞麻、劍麻、棉花、蔬菜和水果。 1998年~2000年,農業受邊界戰爭和乾旱影響,耕種面積大幅縮減,糧食年產量約8.5萬噸。 2006年政府實施糧食安全戰畧,興修水利,推廣先進農業技術,40%農田實現機械化耕種。 得益於長期以來對農業的重視和投入,厄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來,糧食年產量維持在35萬噸至45萬噸之間。 2023年厄糧食作物產量相較獨立時增長了2倍,蔬菜產量增長了6倍。

現時厄擁有7個漁業捕撈加工站,3300名漁民,魚類供應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厄海洋資源部將在引進新捕魚設備的同時,加大對漁民培訓力度。

【交通運輸】 公路:厄獨立之初,全國僅有4000多公里公路。 經過20年發展,全國公路總長度約為1.5萬公里,南北走向公路21條,東西走向公路18條。 全國共有各種機動車6萬餘輛,其中私家車共有3萬餘輛。

水運:厄有馬薩瓦與阿薩布兩大海港。 馬薩瓦有9個泊位,年均輸送量為1.6萬集裝箱、83.5萬噸貨物,可同時存儲2500個集裝箱、12萬噸貨物。 阿薩布港有12個泊位,可存儲28116個集裝箱、36萬噸貨物。 1992年至1996年期間,阿薩布港年均輸送量2.5萬集裝箱、203.9萬噸貨物。 厄埃邊界戰爭後,阿薩布淪為“死港”,每年損失4000萬美元收入。 馬薩瓦貨運量漸增。 厄政府投資6.6億納克法擴建馬薩瓦港口。 厄共有3家航運公司,共計7艘貨輪。 其中厄利垂亞航運公司擁有4艘貨輪,航行蘇丹、埃及、吉達、葉門、卡塔爾、坦尚尼亞等港口。

航空:厄目前有厄利垂亞航空和納塞航空2家國有航空公司,另有衣索比亞航空、埃及航空、阿聯酋航空等外國航空公司在厄開展業務。 厄有阿斯馬拉、阿薩布和馬薩瓦等3個國際機場,有達赫拉克、Kurmud等2個瀝青跑道國內機場和Tesseney、納克法、 Mahmimet、 巴倫圖等4個非瀝青跑道國內機場。

【財政金融】 現有厄利垂亞銀行(中央銀行,成立於1993年)、商業銀行(1991年)、住房和商業銀行、開發和投資銀行(1996年)、厄利垂亞國家保險公司、Himbol兌換服務機構等。 厄商業銀行是厄全國最大銀行,在全國各都市有17個分行。 住房和商業銀行總部設在阿斯馬拉,在主要城市設有分行。 開發和投資銀行位於阿斯馬拉,在其他地區設有3個聯絡辦公室。

【對外貿易】 厄產品主要出口國為中國、阿聯酋、義大利、沙特、肯雅、巴基斯坦等,主要進口國為中國、阿聯酋、德國、義大利、印度等。 中國已成為厄最大貿易夥伴。 主要進口商品依次為用於建工、農業、礦產、交通等行業的機械設備、醫藥用品、食品、電器和電子產品、建材、文具、傢俱等; 出口產品為紡織品、皮革製品、油菜籽、樹膠、烟草、鹽、大理石、魚、酒品、黃金等,主要為原材料和初級產品。

【衛 生】 人均預期壽命67歲,產婦死亡率每十萬人380人,93%的孕婦有產前保健經歷,產婦住院分娩率為55%。 厄是非洲國家中為數不多的能够有望同時達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關於降低兒童和產婦死亡率目標的國家。 厄在控制瘧疾、性病、結核病等傳染病方面卓有成效,2011年瘧疾流行率較1999年下降90%,現時已進入消除瘧疾階段,2016年厄獲得非洲領導人防治瘧疾聯盟獎。 愛滋病感染率從2003年的4.34%降低至2022年的0.5%。 2019年肺結核發病率為86/100000,相較2000年下降了51%,兒童接種疫苗普及程度達99%,少見麻疹、脊髓灰質炎等病例。 在厄,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依次為貧血或營養不良、肺炎、腹瀉等。 厄衛生機构分為三級,衛生中心和衛生站為初級水准,省級醫院和社區醫院為二級水准,位於首都的國家級醫院為三級水准。 全國有28家醫院,13個社區醫院,56個衛生中心,252個衛生站。 衛生站設計接診人數為5千人至1萬人,衛生中心設計接診人數為5萬人至10萬人。 醫護人員在各衛生機构的分佈極不平衡,厄醫院擁有全國72%的醫生,55%的護士,僅7大國家級醫院就吸納了41%的醫生和32%的護士。 醫院的支出占全國衛生總預算的50%以上。 厄衛生部工作人員有60%畢業於醫學專業。

【教 育】 學制為學前教育2年,基礎教育8年(小學5年,國中3年)和高中4年。 大學本科為4年,另外還開設專科、進修班等。 厄實行從小學到大學的免費教育。 阿斯馬拉大學曾是唯一的高等學府,厄政府進行高教改革後,將阿斯馬拉大學折開為7所學院,現時阿斯馬拉大學僅保留研究生院,並與南非、美國一些大學合作辦班。 7所學院分別為厄技術學院、商業和經濟學院、衛生學院、人文學院、海洋科技學院、奧羅特醫學院及哈梅馬羅農學院,分佈於厄6個省。 全國有474家學前教育機構、833所小學、302所國中、89所高中、6所職業學校。 為做好掃盲工作,厄在1000多所識字中心用各種民族語言開展識字教育,年均招收5000名學生。 同時在農村地區建立了70所圖書館。

【軍 事】 厄利垂亞國防軍歸人陣黨直接領導,有陸、海、空三軍。 總統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國防部長暫時空缺,總參謀長菲利伯斯·沃爾德約翰尼斯(Filipos Woldeyohannes)。 獨立後開始分階段裁軍,1997年整編保留4萬正規軍。 1994年開始實行國民服務計畫,18~40歲的公民均須參加18個月以上軍訓或後備役服務。 1998年~2000年厄埃邊界戰爭期間,政府大量擴軍,曾達30萬人。 停火後,政府宣佈復員20萬軍人。 厄現有陸軍約20萬人,海、空軍各約1000人。 空軍有4架蘇27戰機、2架米格29戰機和數架直升機,海軍有2艘護衛艦及數艘巡邏艇。 年度國防開支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20%。 厄軍阿兵哥占全國勞動力11%,廣泛參與農業生產、修路築橋等經濟建設活動。

【新聞出版】 1996年6月頒佈新聞法,規定言論自由,但須合法且合乎厄國家發展目標與現實; 出版自由,但投資須來自國內。

厄利垂亞通訊社系官方通訊社,隸屬新聞部,成立於1991年9月,設有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出稿三個編輯部,在全國各省設記者站。 政府取締所有私營媒體。

現有兩份官方報紙,均為政府新聞部主辦。 《新厄立特裏亞報》為官方日報,有阿拉伯語、提格雷尼亞語和提格雷語三種版本; 《形象報》是英語報紙,每週三、六出版。

新聞部主辦的“羣衆之聲”電臺系全國性廣播電臺,1979年1月開始播音。 1999年起每天使用提格雷尼亞語、阿法爾語、提格雷語、阿拉伯語、阿姆哈拉語等11種語言播音。

厄利垂亞電視臺於1993年1月正式開播,隸屬於新聞部。 共有兩個頻道,通過6個衛星轉播非洲、中東、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地區節目,1頻道每週播出70多個小時節目,2頻道每週播出45個小時節目。

【對外關係】 奉行和平、不結盟、睦鄰友好的對外政策,主張在和平共處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其他國家關係。 近年,西方國家多指責厄政府違反人權,减少對厄經濟援助。 2009年和2011年,聯合國安理會分別通過對厄制裁和强化對厄制裁的決議,具體措施包括全面武器禁運、禁止向厄礦業部門提供可能用於違反安理會決議行為的金融支持等。 近年,厄高層領導頻繁出訪周邊國家,尋求政治支持和經濟合作。 2018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44號決議,解除對厄全部制裁措施。

是聯合國、非盟、東南非共同市場、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成員國和阿拉伯聯盟觀察員。 與近百個國家建有外交關係,其中20國在厄有常駐使館,厄在30國和聯合國總部派駐大使。 2023年,厄重返伊加特。

【對當前國際形勢和重大國際問題的態度】 呼籲國際關係民主化、法制化,反對國際和地區霸權主義。

反對照搬西方民主,認為非洲國家對實行多黨民主應持謹慎態度。 非盟在解决地區衝突和促進非洲各國經濟合作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非盟亟需改革以提高其自身效力。 非洲的問題應靠非洲人自行解决,反對外部勢力插手非洲事務。